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February, 2010

从大陆到台湾有多远

刚刚读完《我们台湾这些年》,以一个台湾人讲述台湾的那些生活。这勾起了埋藏在心底的一个计划,曾经也很想把关于台湾的那些琐事记录下来,以一个大陆民众 的视角去解读台湾,但总是由于种种借口和缺少勇气没有做到。 十年来,每年都要去一次台湾,而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从最初的兴奋,好奇,惊讶到后来慢慢的熟悉,理解,甚至感同身受,那真是一个特别的地方,不管是美 好的,难过的,都足以让人铭记。 正因为她的复杂,就想去更多的了解。但有时候真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身在其中,反而找不到方向,时间越久,越是迷茫,没有头绪。 《我们台湾这些年》是一本简单的书,就像我猜的那样,真的只是一开始在天涯的一些零散的帖子,最后整理成书。虽然简单,却非常实用,我把这本书比作是“草 根版的台湾近现代史”。由于相对系统的介绍了近三十年台湾的风风雨雨,把自己对台湾零散的记忆串联起来,对台湾有了清晰的了解,所以,还真的要感谢作者廖 信忠先生。 也许是缘分,在一个下雨天,一个自己心情沮丧到极点的下雨天,在精典书店邂逅了这本书,当即决定要买下来,对我来说,她真的太有价值了。对两岸来说,最近 三十年都是历史上最重要的三十年之一,但我们似乎无法用一本书来容纳《我们大陆这些年》吧!

西西弗与精典书店之小同大异

精典书店是老前辈(唯一的老前辈),地头蛇(这称呼不太中听),有点唯我独尊的气势。实际上,在这个城市,它是有这个资格。 西西弗算是晚辈(至少在这个城市是这样),新人(还不能算是强龙),显得有些谦卑过度,小心翼翼。当然,初来乍到,理应如此。 精典和西西弗都可以笼统的算作书店,这是小同。 但它们的名字都可以直接的显现出大异之处,精典的全名是“精典书店”,写的很清楚明白,它就是一家书店,单纯的书店而已,而西西弗全名则是“西西弗城市书房”,它也是一家如假包换的书店,但它似乎是不愿意人家仅仅把它当作一间书店而已,它好像是要营造一种文化氛围,这从它的名字和附设的矢量咖啡馆和不断推出的社会活动可以容易的感受到(虽然精典也有咖啡座,但两者档次完全不可相提并论)。而从它的留言角的超高人气可以体现出它的这种定位是比较成功的(在那个留言角看风格各异的文字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毕竟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这个有点文化沙漠的城市,难度就更大了,即便它一来就选择的是被称为文化区的沙坪坝,但这个所谓的文化区除了堆砌了一大堆的学校之外,真的无法让人感受到它有多浓厚的文化气息,这实在是辜负了多少曾在此留下浓墨重彩的文化名人的厚望啊,在这里就不想多说了。 所以西西弗是很明智的,它处处都在想办法让大家参与到这个庞大而艰难的任务中来,它设立留言角让大家一起来营造气氛,那确实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其实并不是真的因为这里的人没有文化素养和气质,而是这个地方低级而无能的管理者把所有的才华和思想都埋没了,他们只懂得怎么在步行街开更多的服装店赚钱。现在突然有了这么一个空间可以让大家受到文学熏陶,施展才华,有如海绵吸水,更甚山中涌泉。我们可以跟随潮流把西西弗说为书店2.0,就像我们现在大红大紫的web2.0一样,因为这样才可以集中所有人的智慧去达到更美好的目标,Google在这方面不就是一个成功的楷模吗? 而精典呢,由于其较长的历史,累积了无数的老读者,我在西西弗进入这里之前就写过一篇关于精典的文字,因为当时这么大座城市,就只有这么个地方还可以看看书,即便它有不少的问题,也算是让人欣慰的事情。 我越来越觉得精典的老板应该是个精明的,理性的人(西西弗的老板应该是相反),精典书店盘踞于这个城市最顶尖的消费场所大都会一侧,最有特色的建筑纽约纽约的负一楼(但入口在平层),与金夫人影楼的中国总店毗邻,可

尖鋒利石

 也許,每個人剛出生時都是一塊晶瑩剔透的玉石,覺得這個世界是完美的。  開始長大后,才慢慢發現,這哪里是一個完美的世界,明明是充滿罪惡和痛苦的邪惡之地。  在經歷了種種的嘲笑,侮辱,欺騙,陷害和折磨后,  那塊玉石開始防備一切。光滑的表面開始長出銳利的尖鋒,  所有可能會給他帶來傷害的東西,他都會用尖鋒去面對,兇猛的廝殺。  他就像是獨自戰斗的勇士,威猛卻凄涼,  可是,即便他再威猛,也是戰勝不了這個病入膏肓的世界的,  只會是戰得傷痕累累。  沾滿血液的尖鋒,漸漸開始變得不再銳利!  后來,他突然發現,把尖鋒收起來時,反而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能夠讓自己像圓球一樣,還可以讓他更輕松自如。  于是,他便再也不想要一個人拼死的戰斗,  而是,像其他人一樣,滾入這個圓球世界,  面對的,則是下一個長滿尖鋒的勇士!

重拾舊屋

放棄了用了八年的live space,實際上正式的使用也就三四年吧,期間記錄了很多寶貴的內心思想,瑣碎而真實。也認識了很多真誠的朋友。 遺憾的是,似乎微軟從來沒有把網絡用心在做,鋪了很大一個攤子,卻越來越不人性化。在強行將hotmail帳號升級為live帳號時承諾的新舊帳號合并的承諾居然五年都沒有做到,而我就整整等了五年,因為既不想放棄就有的網址,又一直在使用新的live帳號。這樣同時維護兩個帳號真是傷腦筋的事情。罷了,放棄吧,反正最近放棄的東西不少了。 這個blogger申請后一直都只是用彩信發一些即時的有趣圖片,在網址被墻后,這里荒廢已久。今日突然想起,慢慢打理,發現雖然簡陋,卻很親切和實用。 把自己喜愛的www.funpea.com綁定了blogger,訪問很便捷。而且Google對網絡的理解更深入,更了解用戶的思想,所以這里打理好了也是一個好地方吧。 雖然這里沒有了老朋友,而且大部分國內用戶打開這個頁面很多的圖片都無法顯示,甚至也隨時有被墻的可能,但這里卻讓我有靈感,有寫文字的沖動。 所以不想再瞻前顧后了,似乎我的生命也不能再大把的揮霍了,能記錄下多少算多少吧!